孤独免疫

昨两天一开电脑就是lingoes的新词锐词,有两次头条都是Epidemic immune,孤独免疫,那个意思一看字面意思就懂,懒得写,从hudong的网站上摘一段吧:

他妈的,上互动百科去找那个epidemic immune已经找不到,至少再敲一遍了。其实这里的Epidemic好理解,是传染的意思,immune说是免疫,那个孤独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因为这里压根就是把孤独那个词省掉了,完整的说,应该是Epidemic solitude immune.词条生这么评论说,诸如facebook,myspace,tivvitter这样的网站出现的初衷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来弥补职缘社会的发展造成的人际间交流日渐梳理,甚至弥补人们因此所受到的精神创伤。然而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在这些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们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孤独黑洞不可自拔。

这有什么奇怪的呢,在我身边的同学我无一例外不劝她们不要用xiaonei,不要脸谱,从认识xiaonei的邪恶本性开始,我就吧校内都丢到乐色堆里去了。谁说facebook让朋友沟通跟便捷的。我们就事论事,facebook上面的那些朋友的事件更新,对于我们自己根本无关痛痒,我们自己的时间更新对于我们的朋友更加无关痛痒。在在这些毫无表情,毫无感情的更新事件面前poster总是试图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那些围观者既不愿意,也害怕发现poster的内心创伤,同样对于快乐的事情分享的也根本无法从网站上获得。在看着朋友的事件更新列表的时候,你的潜意识当中总在警惕着那些表情冷漠皮笑肉不笑的看客,和你一样看着同一个朋友的同一个事件更新。这种事情做的越多,自我封闭心理就越强烈。

人总是狂妄自大的,人总以为新技术可以improve我们的生活体验,弥补我们因为失去原有沟通方式的缺憾——事实上正好南辕北辙。工业文明的出现一举撕开了原本亲密的地缘和血缘人际关系,而现在社交网络在把这个裂口越撕越大。这些社交网站上的各种标语,找到老朋友,联系新朋友,都是赤裸裸的谎言——只有点击率和广告是真实的。虚伪的奸商和情商卑微的用户。那么多人都内心郁郁,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懂得珍惜传统交流方式带来的温情,总是不是天高地厚的企图用效率,时间,这种一切向钱看的眼光来评价人际交流,其实是活该。

已经不仅仅是在社会学这样对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的领域对社会职业细分和手机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出过批评,连大众杂志都在不厌其烦的劝诫:关掉手机,带着孩子,欠着老婆的手去一趟公园,做一顿饭。可还是有一大群迷信的傻逼,几乎是所有的网络用户,被商业网站和通信运营商骗得体无完肤。

孤独,从卡夫卡向世人昭示这个问题开始就从来没有真正得到拯救过,为了钱,人们已经牺牲了太多自我的天性,可那些被伤害的人就像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心甘情愿躺上案板任人宰割。

奉劝一句,珍爱生命,远离社交网络。

晚上吃完饭就回来了,看刚刚借来的50 yea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看了头两篇关于ai历史变迁的,后面的匆匆瞥了几页个各个大标题和小标题,觉得也太深,人太困,做点标记就罢了,随手撂在桌子上,一片狼藉——太困了,连打字都不利索了,总是打错字。实验室说要做机器人,就凭现在这样的一些乌合之众,真是讲笑话一样。

des: 一片狼藉的桌子。

  里面那边那牛Nilsson的文章注解居然还有email communication,果然有气派。

  des: 没想到这本书张捷迁家属捐书 

des:  昨天晚上西门楼道里贴了寻物启事,今天早上已经被撕掉了,难道一晚上就找回来了?还是有人心存不轨?

哦对,今天已经是愚人节,可惜没什么好主意。